西游记

前往现代西方取经的狂想旅程,新中国歌剧的尝试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 称它为「一部狂想的后现代歌剧,充满着原型意象和古老的象征」,并且以此为例,证明「台湾的艺术家正在创作全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
《西游记》的文本是一个复杂的建构,有三个主角,他们都在做一个旅行,这些旅行穿插在《西游记》的过程中,第一个主角叫孙悟空,从孙悟空的诞生,到他被如来佛关在五指山的片段。第二个主角叫做唐三藏,但他并不是古代去印度取经的玄奘和尚,而是清朝末年前往另一个西方--英美--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第三个主角是现代台北年轻人,一个急着往现代西方--美国--争取绿卡的人。
三个漫长的旅程在表演形式上也非常多元化,京剧、歌剧和实验剧的风格,穿插在一个庞大的舞台架构中。在《西游记》的七幕之中,聂光炎设计出赖声川心目中的「七站」,而这七个站就是三个主角为寻找最终目标,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开始在花果山,一个美丽的神话空间,到了第七幕,这个空间已经幻化成为一个核能的废料厂,人类的所有物体和精神垃圾,在此往下沈到地里,消失无影。
----(部份内容取自陶庆梅及侯淑仪的《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3)

编剧、导演:赖声川
根据明‧吴承恩「西游记」之灵感

指挥、作曲:陈建台

演员:
翟化信 饰 孙悟空
李宗球 饰 唐三藏
李立群 饰 阿奘
陈建华 饰 说书人
马 荃 饰 说书人
丁乃筝 饰 美华
李葭仪 饰 书僮
陆 苹 饰 须菩提
袁长穗 饰 樵夫
林文俊 饰 站长
黄志生 赵裕贤 邱祥超 王永荣
张长孝 吕永辉 邹慈爱 饰 猴
胡颂恩 郑雅丽
邓安宁 贺四英
徐秀玲 李信钟
施宏达 廖抱一
魏庆芳 刘贞诚
于善敏 吕智慧
鲍铭琦 张甫仁
李仲明 陈行洁
刘祖菁 张成华 张世彬
Don Gilleland Catherine Diamond
Patrick W. Largent Rhett Farber
Lee Knapp Dana Morgan

演奏:联合实验管弦乐团
合唱:师大实验合唱团

舞台及灯光设计:聂光炎
服装造型设计:靳萍萍
原创美术:陈朝宝
编舞:罗曼菲
技术指导及舞台监督:詹惠登
布景绘制:韦捷力
导演特别助理:林丽卿
剧本特别顾问:陈芳英
特别道具制作:施洪福
造型顾问:杨智茵、林雪莉
排演伴奏:郭以道

制作人:国家戏剧院
委托制作:【表演工作坊】

世界首演:12/18/87 台北国家戏剧院

演出:12/18/87-12/23/87 台北国家戏剧院

演出场次:6场
观赏人次:约 7,800人

一出富批评性、结构庞大复杂、技巧细腻、充满对比、意象化美感的「现代戏剧」,它是赖声川批叛中国西化的意识流露,也是国家戏剧院测试工具,更是赖声川成长阶段的结束,另一个成熟期的开始。
——刘汉盛,"这是一出什么面貌的「现代歌剧」,《音乐与音响杂志》,1988二月号,第176期

《西游记》当然不是将明‧吴承恩的小说搬上舞台,而是一个被拆散后扩大的东西。像是在当代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孙悟空当然是某一种「原型」意象,无形中代表着太多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联想;而「唐三藏」则蜕变成为清朝末年的书生,往另一个西方----欧美----去「求经」;同时并行有一位叫「阿焋」的,是当代台北人,往我们已熟悉的「西方」去求学。我们的《西游记》包含了这三个人的旅程。这个「复杂性」来自我们时代的复杂性。在我的感觉里,我们这个时代中,难以将一个故事从头说到尾,因为我们的故事有太多「插曲」、太多干扰、太多琐碎,似乎无关的细节。《西游记》的剧本和导演概念由此而生。
——赖声川 “关于《西游记》的创作",《国家戏剧院开幕特刊》

这是一个任何中国小学生都熟知的故事。可是最近在台北演出的《西游记》用一种有想像力的方式呈现这个传统故事。在导演赖声川和两百多位角色的演员,以及七十人的乐团诠释之下,这个古老的明朝故事被转换成一个狂想的,后现代的歌剧,充满着原形意象和古老的象征。原故事中的英雄,就是那位调皮的美猴王,和一位疯狂地寻找美国护照的二十世纪台北人共用一个舞台。其中一场戏的背景是一个巨大的佛陀脸孔,脸上画着咒语是E=MC2。舞台的两侧各有一位歌者的说书人,一位喝着西洋咖啡,另一位品尝着中国茶。赖声川称他的制作为「中国人脑子中的一次往西方的旅程。」这只是最新的证据显示台湾正在创造今日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
——"新形美猴王︰台湾人正在大胆的融合西洋技巧和中国精神",《美国新闻周刊》,2/29/88

It's an adventure story that practically every Chinese schoolchild knows by heart. But the stage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recently performed in Taipei has put an imaginative new spin on the traditional tale. Directed by Stan Lai and performed by a cast of more than 200 characters with a 70-piece orchestra, the old Ming dynasty stor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phantasmagoric, postmodern opera studded with archetypal images and ancient symbols. The naughty monkey king, hero of the original version, shared the stage with a 20th-century Taipei man desperately searching for a U.S. passport. One scene was played out under a huge Buddha's face with the equation e=mc2 etched on his forehead. Two singer-narrators were poised on each side of the stage, one drinking Western coffee, the other sipping Chinese tea. Lai called his production a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Chinese mind". It was only the most recent piece of evidence that Taiwan is creating the boldest Chinese art in Asia today.
——"A New-Model Monkey King", Newsweek, 2/29/88

 
© 2019 Performance Workshop | 15F, No.81, XinTai 5th Road Sec 1, XiZh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表演工作坊】|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81號15樓
TEL: (02) 2698-2323 | FAX: (02) 2698-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