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2005)

重新定义台湾剧场的心灵史诗



2005年春季于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的《如梦之梦》,是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的【表坊】艺术总监赖声川,个人从事剧场工作二十多年来最大胆的突破、同时也是最惊人的作品。这出长达七个半小时,如剧场史诗般浩瀚而优美的舞台剧,不仅邀请到好莱坞传奇华人影后卢燕专程来台特别演出,并一口气囊括金士杰、丁乃筝、汤志伟、徐堰铃、朱宏章、时一修、赖梵耘等32位剧场实力派演员联合演出上百个角色。
从 一开始便被亚洲各知名媒体誉为「台湾剧场史上的动人作品」、「一个大剧川流不息」、「震撼香港」的《如梦之梦》,故事是从一个第一天上班便面临生命难题的 年轻女医生的遭遇开始,观众坐在表演空间的中央,随着剧情转动旋转椅,就如同朝圣者用顺时钟方面环绕一个神圣的空间;表演者用顺时钟的方向环绕观众,展开 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戏剧,观众则一路紧跟着剧中人的回忆,进入一层穿透一层的生命回顾。

编剧:赖声川

导演:赖声川

演出:
卢燕 饰 顾香兰A
金士杰 饰 5号B
丁乃筝 饰 顾香兰C
汤志伟 饰 伯爵 妻子的敌人
徐堰铃 饰 江红A 十里红 船客 搜寻者
朱宏章 饰 5号A
朱芷莹 饰 清洁工 看电影的人 顾香兰B
赖梵耘 饰 医生A 咖啡馆服务生 茶馆跑堂 船客 火车乘客
时一修 饰 医生父亲看电影的人旅客老总管(尚‧保罗) 张老板 上海街景 总 管 狂欢者
陈彦廷 饰 准男友 看电影的人 旅客 路人 乘客 法国客人四 王德宝B 船客 服务生 车掌 搜寻者 狂欢者
李奇勋 饰 王德宝A、同事、看电影的人、医生四、旅客、乘客、法国客人二、船客、科学家、伤者、狂欢者
周品辰 饰 病人家属 看电影的人 江红B 如玉 船客 即兴舞者 火车家属 伤者 狂欢者
吴维纬 饰 堂妹、看电影的人、旅客、吉普赛、徐教授、金姨、船客、西蒙、乘客、上海家属、清洁工
刘美钰 饰 五号妻子A 旅客 伯爵夫人 上海街景 船客 爱丽丝 火车乘客伤者 狂欢者
李羿萱 饰 医生B 路人 快速铁路车掌 煎蛋的江红 上海街景 船客 贵客 火车家属 搜寻者 双胞胎 狂欢者
刘郁岑 饰 看电影的人 台北各医院医生 旅客 路人 台湾客人 回忆中的城堡员工 煎蛋的江红 雪雪 伯爵夫人之中国仆人 上海街景女仆火车乘客 伤者 狂欢者
谢盈萱 饰 清洁工二 五号妻子B 旅客 路人 快速铁路乘客 城堡客人 煎蛋的江红 翠琴 船客 薇若妮卡 火车乘客 伤者 新仆人 狂欢者
高煜玟 饰 堂姐 看电影的人 各医院医生 旅客 巴黎餐厅老板 回忆中的城堡员工 上海护士 伯爵夫人之中国仆人 上海街景 船客 贵妇 火车乘客 银行职员 女主人 狂欢者
刘丽君 饰 病人家人 看电影的人 警员 旅行社员工 旅客 书店客人 城堡柜台 煎蛋的江红 海关 上海医生 上海街景 船客 船员 贵妇 船员 新模特儿 狂欢者
徐尹戈 饰 病人 看电影的人 梦幻医生 医学院代表 旅客 书店客人 快速铁路乘客 城堡客人 杨大少 上海街景 船员 萨尔瓦多 火车家属 搜寻者 狂欢者
吴亮群 饰 陈医生 看电影的人 旅客 书店客人 城堡侍者 回忆中的城堡员工 海关 沈先生 船员 贾克 火车乘客 搜寻者 巴黎医生 狂欢者
吴 霞 饰 病人家属 看电影的人 旅行社员工 旅客 路人 台湾客人 城堡服务生 煎蛋的江红 二宝 船客 巴黎仆人 双胞胎 狂欢者
王樱陵 饰 病人 售票员 旅行社员工 旅客 路人 总管孙女 煎蛋的江红 妙莲 玛莉 火车乘客 伤者 狂欢者
曹庭佳 饰 护士一 看电影的人 旅客 路人 快速铁路乘客 城堡客人 煎蛋的江红 海关 媛媛 船客 岗蒂夫人 火车乘客 伤者 新夫人 中年妇人 狂欢者
林劭翰 饰 病人 看电影的人 旅客 路人 小酒馆客人 回忆中的城堡员工 保镖 船客 路易 火车乘客 伤者 巴黎餐厅侍者 男客 狂欢者
宋厚宽 饰 堂哥 看电影的人 旅客 路人 台湾客人 回忆中的城堡员工 教授 船客 贵客 代书 巴黎餐厅侍者 狂欢者
徐 丞 饰 工友 看电影的人 旅行社员工 巴黎餐厅老客人 城堡侍者 保镖男仆 警员 巴黎餐厅侍者 巴黎医院工友 狂欢者
黄缘文 饰 病人家属 看电影的人 旅行社员工 旅客 书店老板 小酒馆客人 回忆中的城堡员工 琴师 船客 行李夫一 超现实主义者 火车乘客 伤者 搜寻者 船客 巴黎餐厅侍者 狂欢者
陈柏清 饰 工友 烤玉米小贩 警员 旅客 路人 台湾客人 城堡服务生 笛师 行李夫 共产主义者 巴黎医院工友 狂欢者
林治廷 林医生 看电影的人 旅客 路人 城堡经理 钱老板 茶馆客人 船客 皮耶 火车乘客 伤者 狂欢者
许乃涵 饰 护士二 路人 快速铁路乘客 城堡客人 煎蛋的江红 萍香 船客 贵妇 火车乘客 伤者
詹辉振 饰 病人 看电影的人 台北各医院医生 旅客 路人 城堡领班 海关上海急救人员 上海街景 船员 贵客 银行经理 男主人 狂欢者

舞台设计:王世信
灯光设计:简立人
服装设计:沈斻
音乐设计:洪予彤
彩妆暨发型设计:铃鹿玉静
形体指导暨编舞:伍宇烈
技术总监暨舞台监督:刘培能
舞台技术指导:斯建华
灯光技术指导:方渌芸、李智翔
舞台制作:景翔舞台设计有限公司

监制:丁乃竺
制作人:谢明昌
执行制作:刘士祯 简玉婷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制作群
制作人:林国源 简立人
执行制作:詹惠登 陈婉丽
彩妆设计:洪沁怡
发型设计:HOT-TEAM联合教育中心 黄慧贞
舞台技术指导:杨金源
服装技术指导:凌诗芬 颜良夙
音效统筹与执行:陈杰骏

副导演:钟欣志
导演助理:詹辉振 王希捷 高煜玟 王序平
排演助理:张嘉芸 徐福君 周文婷

演出:4/24、27、30及5/1、7国家戏剧院
4/(25、26)、(28、29)及5/(3、4)、(5、6)国家戏剧院

演出场次︰9场
观赏人次︰约6765人

《如梦之梦》可算赖声川戏剧生涯中最宏大、最具挑战性的一个作品,这个叙事结构庞大的剧目在时间跨度上,实的故事穿越百年,虚的隐喻则横亘千载;在剧情的铺陈与链结极为复杂却又不失精巧,足以让人体会梦境与现实交错互现,前世与往生镜像对眠的梦幻意象。
--水晶,《五月的戏剧之旅》

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一个深远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艺术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题材上,赖声川勇于大量引用修习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过去所有尝试的总和,并且超越这一切。像当年《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一样,但却又完全不一样,他又创造了一种新型态的剧场,在中国语文世界中。
----陶庆梅及侯淑仪的《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3

「打破惯性却具结构性的空间当然是《如梦之梦》予人最直接的震撼,但要不沦为技术的玩弄,则依然有赖于贯穿全剧的哲思——尽管它像赖声川其他的戏 般,佛理的影响永远隐于表象之后。《如梦之梦》中的庄如梦、煎蛋的故事,一个破题,一个拈提,虽不一定能让观者真正体会到哲理的基底性,却必然使剧中的发 展轴线与此相关,而事实上,相对于文本的较隐晦,佛理在形式上的影响则更直接,四周不断走动的演员——主角、配角乃至场景,让故事有走马?的本质,剧中的 一切因此也成为芸芸众生——包含你我都可能发生的一切,而这正是赖声川在菩提伽耶的体会——绕着菩提树的朝圣者,每个人不都背着一个故事!?
然 而,场域、哲思尽管吸引人,《如梦之梦》的成功却还得回到戏的本质——叙事之上,故事说得成功,哲思才不致沦为概念,场域才不致成为卖弄,而就此,《如梦之梦》是少见精采说故事的范例,娓娓道来,戏中有戏、梦中之梦都变得如此自然,尽管主角总不解命运为何找上他,但故事的本身却『自然』地让戏中诸多超自然 的连接都成为自然,而这,固有哲思、场域的加持,故事本身说得好却是根本,因此也有人就认为即使去掉前两者,以传统舞台直抒,这剧也仍是个迷人的故事。
对 绝大多数的观众而言,观赏《如梦之梦》应是终身难忘的经验,它的印象最初虽来自场域的冲激,但有机地运用场域元素、高超的叙事本领,以及那许多人似清未清 的哲思拈提,这种种总体的结合,却才是真正让作品能在历史留下来的原因,而尽管这出戏搭在不同剧场会有不同效果,但如此极具功力巧思、费时费力的制作,若 不能成为常演的定目剧也就太可惜了。」
--林谷芳,「以如真似幻之戏写如真似幻人生——《如梦之梦》的场域、哲思与故事」

「雄伟炫丽的史诗剧场。《如梦之梦》是经典,充满伟大的创意,令我想起勒巴吉(Robert LePage)的作品。如梦同样具娱乐性,同样有深度,但不知为什么,《如梦》更神秘。」
--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

「这出戏无论对赖声川个人或华人戏剧而言,在题材、思想、时空概念、剧场美学等各方面都大有开创,因而备受瞩目。」
--林鹤宜,「浮生何如?──谈《如梦之梦》的时空构想和生命观照」

「赖声川的《如梦之梦》和东尼‧库许那(Tony Kushner)的《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同样成为他们个别文化精神的试金石。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部学者段馨君说,赖声川……「为台湾剧场作出时代性的贡献。」
确实,《如梦之梦》真正属于史诗的特质并不是漫长的长度和庞大的制作规模……而是其文化野心之广度和深度。
世界上和《如梦》同等级的作品同样有这表现伟大主题的特质,包括加拿大戏剧偶像罗伯勒巴吉(Robert LePage)1994年的《欧大河的七支支流》(The Seven Branches of the River Ota)。」
--「改变我们生命的超级钜著在哪里?」新加坡《海峡时报》 6/18/2005
“Stan Lai’s A Dream Like a Dream and Tony Kushner’s Angels in America have become touchstones for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zeitgeists.
Dream’s backdrop of tumultuous Chinese history has its protagonists grappling with the political shifts and cultural alienation of a constantly morphing “China.”
Academic Tuan Hsin-chu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 asserts that by engaging with these issues of “immigration, exile, home and diaspora, the desire for and search for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Lai has made an “epoch-making contribution to Taiwanese theatre.”
Indeed, what is most epic about Dream is not its meandering length or the scale of its production…it is the scope and depth of its cultural ambition, its project of questioning its own cultural genesis that seems to have struck a chord with the Taiwanese people.
Other plays in the same league as Dream share this feature of reveling in grand themes. The Seven Branches of the River Ota was written by Canadian theatre icon Robert Lepage in 1994…
At its best, epic theatre seems to offer profound revelations that are both culturally distinct and universally relevant.”
-- “Where, Oh Where is the Mega Hit that Changes Our Lives?”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6/18/2005, p6

「笔者目睹了这地标式剧场演出不可思议的情感震撼……赖声川以大师手笔创造了关于生命旅程的经典作品。」
----Taiwan News 4/22/05
“An astoundingly ambitious, epic, romantic, poetic, extravagant, mysterious, religious, metaphysical and emotionally powerful play that lasts for the shocking length of seven-and-a-half-hours.
…This writer witnessed the extraordinary emotional impact of this landmark theatre production… [Lai has] created a masterfully done work about life’s journey.”
----Taiwan News 4/22/05

此剧首先会引导观众以为是在讲女医师的故事,又以为是病患的妻子失踪的真相追究的感觉,之后又是天安门事件学画画的学生的故事,后来又转换成上海妓院的故事,整个故事变为四大结构,就如《如梦之梦》这个主题,甚至还要像梦。
八个小时的长时间,一个人的故事,一生的纪录,期待着一生长时间的演出,而这手法是很亲和性的诉说这故事,可是这结构又让观众的想像、假想反倒而行,而剧院巨大的舞台在中央,又制作了观众席,作风非常奇特,舞台在四方绕观众而演出,宛如观众是在鱼池里,由里往外看,被这整个剧所感动。
以为是谈论过去,其实在谈的是现在,频繁着前后左右,观众要找寻着演出者,与传统的观众看着前方的演出不一样,可是观众又会不由自主进入到故事中,参与剧的效果,而观众又可以四方转动,观众更容易被感动。看完这出戏也让他体会到表坊能持续二十年的理由。而且全剧常常有刹那间让他摒住呼吸、唯美的感动,也是因为全剧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永田靖,《act 演剧评论志》(日本)2005.05第二卷第2号

赖老师的演出每一段段落非常俐落,七小时的戏观众完全没有倦怠感,这就是全剧的力量及演出成功的要素,可以看到四周的观众受这戏而感动,观众在内、演出者在 外,就宛如可以感觉到人生的时间的流动,就如梦中的梦,正如这戏的主题《如梦之梦》,就宛如梦一样的美,将人生表演出来,也可以感觉到赖老师对于寻根的思想有兴趣,旧时中国的感觉。
--濑户宏,THEATRE ARTS(日本)2005夏号

「赖声川挥洒出绝对名留台湾剧场史上的动人作品。长达八个小时的演出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如开展盒中之盒的一一铺展在观众眼前,赖声川高超的说故事方法,让人一路走进了他所编织的生命命题之中。」
——《中国时报》

赖声川建构了一个新画布,让他在这复杂作品诸多元素之间分离、同时创造连结。
----Taipei Times

20年前的那一夜,他们说了相声,将这个遗失于街坊巷里的民间技艺,推到台湾舞台艺术的聚光灯下,从此自街头跃入了殿堂,也成为【表演工作坊】最为人熟知的剧种。
从那一夜到这一夜,【表坊】不只做相声剧,近40部作品中,众多原创剧本、演出形式皆缔造台湾甚至亚洲剧场史的纪录。在20周年的此刻,特别演出史诗剧/巨作《如梦之梦》,不仅是【表坊】成立以来最盛大的戏码、更堪称近年亚洲舞台剧史上最震撼的作品。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后设剧本,诉说着几个人的故事?几个人,也可能只是一个人。在顾香兰的人生中看见一点江红、看见一点妻子;在王德宝身上看见妻子梦中的「敌人」;在伯爵夫妇(无论是伊莎贝尔或顾香兰)之间,看见五号病人夫妇的婚姻关系;那是草原上的牧人的故事,是飞不出笼外的美丽小鸟的寓言,谁不是寻着庄如梦的天真,努力创造一个自己的国度?
宛如俄罗斯娃娃般精巧,开启一个盒子里面永远还有另一个充满秘密的盒子,如此环环相扣却又各自独立。环状舞台不仅扩大了表演空间的格局,更暗寓着众人生命的轮回;两人或三人饰演一角不仅便于时空的转换,更作为生命多重性的诠释。观赏的过程中,我经常因为某个触动而掉眼泪?在这个遗忘尊严与自由的年代,臣服于现实、妥协于安逸;也曾经哭喊着自主的价值与方向,可是路途太遥远、太辛苦了,我连改变的勇气都没有,甚至不知道要怎么改变。
随着戏码接近尾声,我竟然害怕从《如梦之梦》中醒来,害怕散戏后现实只能苟且延续,那是我曾嘲笑的「过日子」不是「过生活」,而谁不是这样过的?浮生若梦,真正的生活总是只能在梦里啊!是吗?不是吗?
--Inertia, 「一场不愿清醒的如梦之梦」,POTS破报,4/28/2005

在一秒之间﹐观众游走于人物的内外世界﹐自我与原我的串换﹐现在审判过去﹐客体与主体的交叉。在剧场环境里﹐用真人﹑实景﹑实物﹑现场演绎出来﹐呈现出来不单纯是一种电影感﹐独白﹑对话﹑解说的画外音﹑远近镜﹑定格溶镜﹐那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感觉﹐恍如进入了充满诗意但诡异的迷离境界。更令人难忘的是那种时间流动的历史感觉﹐在剧场运用电影蒙太奇技巧﹐不同时间的人物可以出现同一空间﹐加上戏剧不重复的独特时间经验和现场的感染力﹐整个感觉是多维立体的﹐观众听到和看到不只是一个个故事﹐而是追寻生命的智慧。
----小文,「心灵剧场──《如梦之梦》」于香港《大成报》,2002/6/18

有时想起「自他交换」, 「吸一口气,把别人的忧伤、痛苦吸到自己的身上。 呼一口气,把自己的快乐、欢欣呼到对方的身上。」有人说看戏本身就是「自他交换」, 把自己的忧伤、痛苦投射到剧中人的身上, 又或者把剧中人的忧伤、痛苦投射到自己的身上,而经过一个戏剧,就是一个治疗的过程,让心灵得到抒解。
最佩服赖声川的是,他不是一味的在诉苦、刻画人生的苦难, 他的戏里有悲有喜,喜的时候能令全场大笑, 悲的时候悲而不过份。 他说:很多现代的戏都像在向观众呕吐,可像非要向观众诉苦,非要让观众不舒服,而他不要那样。 是的,他的戏本身就是「自他交换」。 他用了很多新鲜的戏场手法, 却又融入很多日常生活的细节, 让观众很容易感受和理解, 而不是像很多现代的剧场那样使人感到突兀。
----李昌,「《如梦之梦》」于http://licheong.uhome.net/self.htm,2002/6/20。

兜兜转转七个半小时贯彻始终﹐成为全剧最鲜明意象的时候﹐它已经脱离了任何故事情节﹑现实概括﹐甚至生命喻象等层次(当然﹐它曾经拥有这些层次的意思﹐而且﹐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层次来解读)﹐成为一种剧场本体的呼吸节奏﹐成为这个戏本质属性。我们可以在看某一场戏对这些兜兜转转视而不见(因为习惯了)﹐可以忘记刚才有谁曾在眼前经过﹐但是﹐看罢戏的很久很久之后﹐当回想起《如梦之梦》﹐任何观众大概都不会忘记曾有这么一大群人在四周兜兜转转。这个意象是这么深刻﹐因而具备本质上的意义。它已是因集体见证以至参与而达成的一项「仪式」。
这种「仪式」属性﹐也因由彭杏英与汪明荃分饰的顾香兰 B﹑ C两度脱下外衣﹐跨过长桥以达彼岸的处理而得以一再强调﹔也因五号病人剧终前(也是临终前)再到法国﹐参加把负面东西送上小船载走的千禧夜集体活动而得到呼应。都是很庄严﹑很肃穆的过程﹐都有叫观众感动的处理。二十世纪以来﹐不少剧人花尽心力要回归戏剧本体﹐要在剧场内重拾渺远的仪式性。而现在呢﹐赖声川在《如》剧体现得多么酣畅﹗
赖声川把生命关怀、哲理思考、剧场效果三者融而为一,而达致非凡的魅力。赖宛若技巧娴熟的编织手,把七个半小时的穿穿插插、兜兜转转、离离合合,安排得妥妥贴贴, 而又互相呼应,交相映衬,好看煞人﹗
--武耕,「《如梦之梦》融宗教仪式于剧场美学」于香港《大成报》,2002/5/31

 
© 2019 Performance Workshop | 15F, No.81, XinTai 5th Road Sec 1, XiZh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表演工作坊】|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81號15樓
TEL: (02) 2698-2323 | FAX: (02) 2698-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