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是彼岸

賴聲川並置藝術的兩岸賦格曲



《回頭是彼岸》當年被喻為賴聲川最成熟的作品,它描述一個在台灣的老先生,因大陸政策的改變,把在大陸四十年未見的女兒接來台探病,沒想到卻造成了一場撲朔迷離的懸疑故事。「身分」在這齣戲裡,變成一個既政治又禪意的問題。一切,如黃粱夢般,只是一場夢,什麼也沒發生過。賴聲川在最後的結局上,還讓觀眾再轉一次大彎。
評家吳素樂(Ursula Richter)稱讚此戲為「任何標準之下的傑出劇場藝術」,並說明「夢幻與現實、過去與現在,交織在如同古典中國詩詞般複雜的對比和平行線中。」《回頭是彼岸》後來在一九九0年二月應邀在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演出,當時成為新加坡藝文界討論的焦點,被當地藝評人譽為「一支編織完美的中國結」。
----(部份內容取自陶慶梅及侯淑儀的《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

編劇:賴聲川帶領之集體即興創作

導演:賴聲川

演員:
李立群 飾 石父/師傅/尊者
楊懷民 飾 石之行
葉台竹 飾 雲俠
金士會 飾 石母
鄧程惠 飾 石雨虹
林麗卿 飾 陳小姐/露兒
丁乃箏 飾 Helen
陳立美 飾 阿珠
陳偉傑 飾 油漆工人

舞台及燈光設計:王世信
服裝設計:靳萍萍
動作指導:葉台竹
排演助理暨即興創作記錄:陳立美
技術總監:詹惠登
舞台監督:鄭國揚
燈光技術指導:林澤雄
舞台裝置:楊宗明
音效技術與執行:馬天宗、楊家明

製作人:丁乃竺
執行製作:曾珍妮
巡迴業務:藍大鵬

世界首演:5/4/89 台北市社教館

巡迴演出:
中壢、台南、台中、彰化、高雄、基隆、新加坡

演出場次:25場
觀賞人次:約 30,000人

【表演工作坊】的年度新作《回頭是彼岸》,將於今晚在社教館首演。這齣戲的題材縱橫恣肆,牽涉的暗喻極廣,手法則充滿賴聲川慣用的對比與交錯,尤其透過幾位硬裡子演員熟巧的演技,更倍增張力。
《回頭是彼岸》以一位武俠作家的探親故事為主線,武俠小說的世界為副線,其間又雜以作家的外遇、身世等事件,時空變幻頗為豐富。在古代與現代、真實與虛構、大陸與台灣、外省的老「台北人」與這一代的台北人、台灣人與「大陸人」之間,編導賴聲川跳脫自如,靈活敏銳的呈現出兩極的衝突,並以類似「對位」或「和聲」的方式,讓對比油然凸顯,發散出強烈的張力,是此戲最大的特色。
——蔡珠兒,"《回頭是彼岸》處處激波,5/4/89,中國時報
昨晚舞臺劇《回頭是彼岸》在台北社教館首演,滿座的觀眾觀賞了這齣描述海峽兩岸關係及人性衝突的時代悲劇。由於內容普獲共鳴,觀眾反應熱烈、掌聲連連。
李立群在劇中,一人飾三個角色,忙著更衣換衣,表現頗佳。而雲門舞者葉台竹,也成功地扮演俠客一角。
——"回頭是彼岸昨首演,反應熱烈掌聲連連",5/5/89,民生報

賴聲川的《回頭是彼岸》有非常豐富的層次與意涵,他廣泛的觸及到政治、社會、經濟、家庭、婚姻、文學創作等等問題,這種交叉呈現的方法,常會出其不意的撞擊我們的心,因為在最中心的地方,《回頭是彼岸》探討的是人安身立命的問題,是心的安頓問題。人的心是否可以得到安頓?這是一個大的疑問,也是一個大的企圖。
我想,每一個人在看《回頭是彼岸》的時候一定會有不同的反應,會聯想到自己本身的不安而得到反省。這一齣戲可以說是綜合的抓出台灣現代社會的脈絡,在舞臺上給予聚焦,因此,我們看這齣戲很容易有會心的一笑,或會心的一悟……
在充滿奇趣的對白與情節中《回頭是彼岸》似乎企圖給現代台灣的中國人一次沉思的機會──這個戲在表現上的活潑生動,正好反襯了人生裡更荒謬、憂傷的情境。
《回頭是彼岸》就像李白的詩一樣,在人生現實、政治現勢中,我們以一種不可思議(甚至沒有時間思維)的速度向前奔逝偶然回頭,聽到統一或獨立,三通或三不,交流或探親的討論都成為兩岸猿聲,而我們的輕舟早就穿過萬重山了。
我們的心總有寂寞的時候,總有無可奈何的時候,總有泣血無言的時候,也有笑裡藏著悲哀的時候。
——林清玄,"輕舟已過‧兩岸猿聲",聯合報,4/22/89

賴聲川的戲,寫實面打動人心,玄幻面則令人浮想連篇……
《回頭是彼岸》表現了不同政治環境下的文化風格︰精緻、曲折、尺度開放,既有孤島子民展望彼岸的寬懷胸襟,又細膩描寫台北繁華社會中人性的複雜,如作家與外遇的愛恨糾葛、女傭嚮往門外的世界……
從小環節到大層面,其中枝節紛繁,賴聲川卻處理得一氣達貫、寓意深遠。而戲中語言的絕妙,他探討兩岸問題、回顧歷史,談國民黨"撤退"、幽白先勇的《台北人》一默,總是諷刺適度,不失溫雅本色。
——沈玉蘭,"何處是彼岸?",新加坡新明日報,2/20/90

看賴聲川的戲,先是覺得新奇有趣,接著稍感無所適從,然後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經歷了一系列的觀賞,猛然發現︰那是一個新的文化現象,跟任何的華人戲劇都不一樣……在賴聲川的世界裡,萬物似乎都是渾然一體的︰物質與精神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真實與幻覺之間、現在與過去之間、生活與藝術之間、高雅與通俗之間、悲劇與喜劇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分;它們彼此之間的對照交錯,對我們的既成觀念和意象產生了強力的撞擊。因此,他的戲一齣齣的接踵而來,卻又盤環縈繞徘徊不去。賴聲川的戲,是一個現代人的生命感的顯示。
——郭寶崑,"實的人看玄的戲",新加坡聯合早報,6/2/90

看這個戲,不動動腦筋難免會有糊塗感,不知妙在何處,但是這不會破壞看戲的樂趣。對白的處理、人物性格的刻畫……無不精彩百出。要不然,單是欣賞李立群一人飾演三角的精湛演技,也值回票價了。
——陳柏漢,"看賴聲川解禪",新加坡報,1/90

當劇中雲俠提到他所處於的孤島時,我禁不住的想到自己的尷尬,第三者的尷尬。孤島。我想到一個沒有乾功也沒有坤功的孤島。我想回頭,但沒有見到彼岸。
——阿里,"尋找彼岸",新加坡報,2/3/90

台北【表演工作坊】在短短三個月裡蒞新演出兩次,先後帶來的作品《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及《回頭是彼岸》,都令人印象深刻,可說是近一年多來本地華語戲劇觀眾所能看到的最高水平舞台劇。
——清,"雅俗共賞",新加坡聯合早報,2/21/90

「尋找(中國)自我形像──過去與現在」可以說是賴聲川在【表演工作坊】所做的大部份作品的主題。他一向讓他的戲變成台灣社會的鏡子,而且是多面的鏡子,反映出背景就是相識的憑據,用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的意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這個鏡子的需要性在【表演工作坊】受歡迎的程度中可得一見,而【表演工作坊】在短短的幾年中,也已經成長為當地最重要的前衛劇團……
這齣戲充滿著彼此衝突的情感,但它內在的邏輯是非常具說服力的。這齣戲結合著夢和現實,記憶中的時間和現在,用平行和橢圓的手法,就如同古典的中國詩詞……
這迷人的「編舞」由極有實力的演員呈現。李立群極不尋常的才華尤其突出──他一人飾演三種不同的角色。本劇之中最有力量的一段戲對演出功勞應歸於他,當他扮演個老先生重新遇見他久未見面的女兒。一場平行的戲也表現出劇中劍客和他真正父親的相見。其他的演員都是挑選過的專業演員,帶給他們的角色可信度和實質的內容。……《回頭是彼岸》用任何標準來說都是最上等的劇場演出。
——烏蘇拉‧李奇特,"渴望彼岸",《BANG》,1989 五月號

"In quest of (Chinese) identity--past and present" might be the motto of most of Stan Lai's/賴聲川productions with his Taipei Performance Workshop/表演工作坊. He has always intended his plays to be mirrors for Taiwan's society multi-faceted mirror's that reflect background as a rationale of likeness showing imag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need of such mirrors in this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is reflected by the popularity of Lai's Workshop which has grown, in a few years, into the leading avantgarde theatre group here...
This spellbinding "choreography" is acted out by congenial players. Lee Li-chun's uncanny talent stands out--he plays three different parts. To him, the play owes one of
its most powerful dramatic moments as the old man meets with his long-lost daughter. A parallel scene shows the meeting of the swordsman with his true father. The rest of the cast, are also well-chosen professionals who give their parts substance and lausibility...
"The Island and the Other Shore" is superb theatre by any standard."
——Ursula Richter, BANG, 5/89, PERFORMANCE
「尋找(中國)自我形像──過去與現在」可以說是賴聲川在【表演工作坊】所做的大部份作品的主題。他一向讓他的戲變成台灣社會的鏡子,而且是多面的鏡子,反映出背景就是相識的憑據,用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的意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這個鏡子的需要性在【表演工作坊】受歡迎的程度中可得一見,而【表演工作坊】在短短的幾年中,也已經成長為當地最重要的前衛劇團……
這齣戲充滿著彼此衝突的情感,但它內在的邏輯是非常具說服力的。這齣戲結合著夢和現實,記憶中的時間和現在,用平行和橢圓的手法,就如同古典的中國詩詞……
這迷人的「編舞」由極有實力的演員呈現。李立群極不尋常的才華尤其突出──他一人飾演三種不同的角色。本劇之中最有力量的一段戲對演出功勞應歸於他,當他扮演個老先生重新遇見他久未見面的女兒。一場平行的戲也表現出劇中劍客和他真正父親的相見。其他的演員都是挑選過的專業演員,帶給他們的角色可信度和實質的內容。……《回頭是彼岸》用任何標準來說都是最上等的劇場演出。
——烏蘇拉‧李奇特,"渴望彼岸",BANG 五月號89年

對於從事創作的中國人,近半世紀來可以說是有兩件大事刺激著創作的靈感;一則是中國民族的分裂;二則是中國民族再接觸、再合一的一些可能性。
《回頭是彼岸》是目睹中國民族再接觸一年半來所刺激出來的作品,而有趣的是說,中國人經過四十年的分裂後再接觸,反而感受到的是更強烈的分裂,一種發自內心的破碎感,一種不可收拾的疏離與孤寂。
我們展開慣用的「集體即興創作」排演。大家像是一同走過一次長遠的旅程,漸漸的陷入一種龐大的悲哀。我們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父母、親戚、長輩,原來四十年前是難民,而多少人想回頭尋找彼岸的慾望,居然可以強烈到讓他盲目的失去一切方向感。我們把演出獻給這些盲然的同胞,更把關懷投向我們這個悲哀和奇特的時代。
——賴聲川,"回頭居然是彼岸",自立早報,5/6/89

 
© 2019 Performance Workshop | 15F, No.81, XinTai 5th Road Sec 1, XiZh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表演工作坊】|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81號15樓
TEL: (02) 2698-2323 | FAX: (02) 2698-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