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環物語

在一個錯綜複雜的都市裡,一個錯綜複雜的連鎖情愛故事



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和《暗戀桃花源》之後,台灣劇場已經漸漸成氣候,有日漸擴大的觀眾群正準備接受來自劇場的新訊息。這一次,賴聲川提供了一個都市喜劇,結構取自二十世紀初奧地利作家史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 1862- 1931)結構性導向強烈的劇作《循環曲》(La Ronde)。
這一部當年連演三十六場,打破《暗戀》紀錄的喜劇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史尼茲勒原始結構提供了一環套一環的迷失愛情故事,描寫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腐敗氣息。賴聲川用了這個架構,和演員即興出屬於台灣的七段戲,以台北市南京西路圓環之歷史變遷為象徵,來探討現代台北人錯綜複雜之感情關係;在爆笑背後,觀眾看到都會男女寂寞與迷失的追尋著愛情。同時《圓環物語》也像一個拼貼,但拼貼的方式不同於《暗戀桃花源》。除了大塊戲之外,另外一小塊跳脫這個結構之外,是七位演員在整個演出一開始,面對觀眾說台北市著名小吃區「圓環」的歷史。從清朝到日據時代,到今日台北,台北西區的圓環從一個公園變成一個蓄水池,變成了固定攤販的小吃店總會,變成了交通圓環,最後在政府政策搖擺不定的情況下,面臨拆遷的命運。

故事說完,演員開始演戲,也不再提那個故事了。舞台設計聶光炎大膽設計了一個土製的旋轉舞台,加上幻燈字幕投影,在場景轉換的過程中,隨著蕭邦鋼琴圓舞曲的音樂,更是形成一種疏離的效果,在情節之外加上對情節的評論。
----(部份內容取自陶慶梅及侯淑儀的《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

編劇:賴聲川規劃完成之集體即興創作

導演:賴聲川

演員:
李國修  飾  賈耘偉、工地主任、阿公、吃客
李立群  飾  導播、趙炳忠、老闆、搬運工
丁也恬  飾  康以樂、丁伯母、吃客
鄧安寧  飾  國豪、陳悟寧
金智娟  飾  玉如、丁娟娟、搬運工
丁乃箏  飾  阿珠、職員、林己欣
顧寶明  飾  製作人、經理、丁伯伯、打手、賈耕偉

舞台及燈光設計:聶光炎
服裝設計:靳萍萍
造型設計:鈴鹿玉靜
技術指導:詹惠登
舞台監督:簡佑明
排演助理暨即興創作記錄:林維

製作人:丁乃竺
業務經理:藍大鵬

首演︰3/3/87 台北國立藝術館

巡迴演出:
台中、高雄、台南、基隆

演出場次:36場
觀賞人次:約 32,000人

【表演工作坊】今年首次推出的新戲《圓環物語》,昨晚在國立藝術館首演,吸引了滿場觀眾,整個演出在笑聲、掌聲中進行。

昨晚的演出,最吸引觀眾的好奇心的是特別設計的圓形舞臺。由於這齣戲有八場景,若依過去演出方式,熄燈、落幕、換景等相當浪費時間,因此演出單位設計這個圓形舞臺,當這一幕演出時,下一幕的場景已佈置好,以至整個演出沒有換景休息。

昨天的序場也安排的很特殊,由七位演員在台上一字排開,以接力方式敘述圓環的歷史,這也考驗演員的實力。這段演出中,首次演舞臺劇的金智娟,在李立群尚未講完話時就搶先開口,她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首演在笑聲掌聲中進行",民生報,3/4/87

本劇「是以台北市南京西路之變遷為象徵來探討現代台北人錯綜複雜之感情關係,全劇亦諧亦悲,以七段式之連鎖循環關係,配合上圓形旋轉舞臺,傳達了對時代、人生、環境之理念。」一齣戲能夠成功,原因當然很複雜,《圓環物語》舞臺的設計能彰顯「圓環」的主題,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演員演技的洗鍊︰無論個人對本戲的詮釋或互相之間的默契,都幾乎無懈可擊。然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對當代生活語言文字的掌握。劇中的對白,從遣詞用字到節奏韻律,無不生動傳神,令人激賞。劇名本身就已透露出他們對文字的企圖和駕馭的能力。比方說,圓環既是地名,也指人際間的連鎖循環;物語既代表人物和語言,也包含日文裡「故事」的意思︰更從而引伸出圓環的日本背景。
——彭鏡禧,"假戲假做跟假戲真做",《動像》,1987年5月號

在剛開始構思《圓環物語》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想到把台北南京西路的圓環直接扯進來,我們主要想的還是一個感情的大圓環,透露出許多關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環境的一些狀況。
——賴聲川,"《圓環物語》的物語",2/16/87

 

 

 
© 2019 Performance Workshop | 15F, No.81, XinTai 5th Road Sec 1, XiZh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表演工作坊】|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81號15樓
TEL: (02) 2698-2323 | FAX: (02) 2698-0550